×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预防医学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以及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视。没有深刻把握卫生事业的根本特点和规律,没有全面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可能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点,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因此,预防医学教育离开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积淀,便难以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深刻而丰富的发展内涵。

一、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

预防医学教育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基本国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适宜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及其他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课程除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讲述外,也充斥着大量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美国于1949年在部分学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内,且是必修课程,发展很快,已经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其根本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乃至西方卫生系统存在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疑惑,迫切需要从卫生事业管理中寻找答案。2.预防医学本科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深刻体会和掌握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同时对预防医学本身的价值进行再思考,不断深化认识,提升专业技能。3.卫生事业管理在预防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在理论上的必修课程。通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丰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卫生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从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拓展性的以及应用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考量卫生事业管理的位置,并给予其足够的课程发展空间。4.预防医学的学生要高瞻远瞩,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他们更加急切地希望能充实管理知识,拓展柔性思维,提高情商和完善人格。

二、课程发展现状及症结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平台开展的社会卫生服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其所宣称的各种能力,恰恰是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这门课程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了卫生领域所发生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试图丰富学生的全局观和大视野,深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课程,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1.课程性质。目前多数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学定为考查课或选修课,甚至在一些医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并不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及相关课程,这对于完善预防医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非常不利。在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院校中,课程学分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海南医学院此门课程学分为5分,安徽医科大学此课程学分为2分,中南大学该课程学分仅为1分。这既体现不出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和实践的特征和状况,亦无法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价值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医学知识的情境下,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2.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课时分配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课程学时数从16学时到72学时不等,甚至部分学校将本门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合并授课,压缩学时数量;在学期安排上,则多为大四或大五第一学期,相对较为集中在学生的临床学习阶段。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这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影响很大。由此导致课程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

上一篇:开展社会调查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意义与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