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的健康护航——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原标题: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内蒙古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人口预期寿命由74.8岁提高到7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14/10万下降到12.73/10万,婴儿死亡率从6.37‰下降到3.45‰。
综合反映国民健康指标的变化,表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为人民服务 内蒙古健康护航,谱写内蒙古健康产业新篇章。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医疗卫生事关民生福祉。
2019年11月23日,总投资近15亿元,集自治区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院为一体的内蒙古新型妇幼保健院落成,正式投产。在这座建筑面积14.86万平方米的新医院里,一股浓郁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自治区,从团市到旗县,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国民健康基础。 ,并建成了一个纵端、横于边、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76.78亿元,支持内蒙古6893个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区卫生总支出从2012年的619.0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69.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9%,提高2.89个百分点。
全区每千人病床数也从2012年的2.22张增加到6.74张,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从1.2人增加到3.35人,注册护士人数增加从 0.94 到 3.47 人。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大大加强,人民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5月20日,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张女士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走出仓库。这是该地区首次成功实施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该院血液科主任高达介绍,近年来,随着百级层流室的建设和陆续引进等高端医疗设备,血细胞分离器,医院血液科已开始独立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整体治疗实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内蒙古不断建立健全医教协同、科卫协同机制,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共有近200名专家获得“草原英才”称号,80余支队伍获得“草原英才队”称号。
新一轮179个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领先示范效应突出,配置PET-CT、微创、介入、内镜、立体定向等尖端大型设备放射治疗 先进临床服务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草根强则国家强。内蒙古围绕基层网络底层,着力推进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范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实施“小药箱”工程,建立“固移结合”。 《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小病出不了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将振兴中医药(蒙医)纳入健康内蒙古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强中(蒙)药事业投入和基础保障,全区中(蒙)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蒙)药业务增长速度。
2012-2020年,中(蒙)医医院数量将从117家增加到2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蒙)医服务覆盖面将不断扩大。有1266个中医中心(蒙医中心))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着
创新无止境,改革始终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始终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地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取得显著成效。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医改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
通过试点再全面启动,内蒙古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等方面的改革机制同步推进,由党委牵头的院长负责制也得到有效落实。
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体制为目标,准确把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进展和要求,坚持计划出台、机制完善、机制完善。共同推进落实,持续推动公立医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和创新。
建立初诊、双向转诊、急慢救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并建立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先,积极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目前,全区建立了177个三甲医院参与并发挥带头带动作用的医联体。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和名医工作室,鼓励医生到基层实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上一篇:思南县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